中新網西安10月3日電 (記者 張一辰)“饞貓們,大餐已全部烹制完畢,現在裝盤出發上路,再忍耐片刻各位吃貨即可大快朵頤。”黃金周期間,在微信朋友圈經營“私房菜”的王艷以固定的微信模式,逐一通知訂餐的食客。
 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,民眾對社交網絡平臺(微博、微信等)使用頻率之高成為時下“微生活”的真實寫照,同時,其所蘊含的商機亦逐漸顯現,從奢侈品、化妝品到衣服、鞋子琳琅滿目的商品在社交網絡平臺中颳起“營銷風”。藉此“東風”,以家庭作坊形式製作的蛋糕、烹制的海鮮及私房菜等也於此間走俏。
 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顯示,截至2014年6月,中國手機即時通信網民數為4.59億,較2013年底增長了2842萬。隨著手機即時通信產品將整個生態鏈條打通,游戲、電子商務、O2O等服務都將通過即時通信入口到達用戶。
  田螺、皮皮蝦、扇貝、鹵味……簡單的菜單輔以幾張美食圖片,王艷所經營的微信“海鮮外賣”黃金周期間訂單已爆滿。“由於微信的普及,開始‘試水’微信私房菜,居然得到‘吃貨’們追捧,相較於淘寶網,微信朋友圈的運營成本及操作難度較小。”
  供職於西安高新區外企的高琦稱,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家私房菜的誘人的圖片後,嘗試訂了幾份,感覺味道還不錯。在他的微信朋友圈,被私房菜“刷屏”已成常態,身邊不少同事均為“微信私房菜”的擁躉。
  “由於上班關係,我只能在周末及節假日接受訂餐,收益固然會減少,但也形成了相對固定的一批‘回頭客’。”在西安一家金融機構工作的張路“兼職”經營著微信“私房菜”。
  據記者觀察,張路的私房菜菜單中菜式僅不到10種,價格較實體餐館略高。後經瞭解得知,食材的挑選與製作過程,均為“私人定製”,即根據訂單購買菜品,製作過程也採用“小竈”而非“一鍋燴”,所以菜品成本略有增加。
  “只需輕觸手機留言下訂單,即可品嘗送上門的美食,這對於‘黃金周’期間宅在家裡的‘懶人’而言,實為上佳之選。”就讀於西北工業大學的王文告訴記者。
  西北政法大學教授侯學華認為,“微信美食”以其獨特風味,一時間賺足人氣。然而,因其大都出自家庭作坊,並通過互聯網絡銷售,在衛生安全、經營資質等方面依舊存在監管空白。他指出,政府部門應將網絡私房菜銷售納入監管範圍,同時,在政策上給予“家庭作坊”便利,如允許其辦理相關食品衛生及生產方面的證照等,從而完善監管制度。(完)  (原標題:黃金周“炒熱”網絡私房菜 民眾樂享“定製套餐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mceontz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